#千古风流人物#
盛唐诗坛/七绝圣手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01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有两首,真正为辛渐饯别的实则是第二首。对此,俞陛云老先生在其著作《诗境浅说续编》中就有妙见:“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也正是因为其一首过于高洁,将第二首的风头夺尽,以致于让世人几乎忘了它的存在。然而,其二一首言浅情深,才真正展现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功力。02唐人的饯别酒多以山水相佐。从王勃的“风烟望五津”,到王维的“杨柳渡头行客稀”,再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在一场场与时空的作别里,自然既是配角也是主角,成就了诗人们一段又一段深情厚谊。他们以酒为媒,挥一挥广袖,过去和未来便遥接于烟霞。轻舟上路,从此以后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峰回路转。这一次,王昌龄也是如此。他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站在丹阳城的西北楼上,放眼望去,江山烟波浩渺,乌云沉压楚山。想到离别在即,心中无限酸楚,连美酒都无心再饮。末句以景结情:寂静清凉的江水涤荡不尽我的惆怅,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惜别之心。03然而,这还不是情到深处的王昌龄。那个时候,他酒未酣,人未醉,心也未伤,是以还在精心架构着他的一番别情。携手寒江、楚山和明月,试图为这段友谊勾稽出一片清朗的画境。真正酒酣之时,那些毫无逻辑,毫无章法的意象,才是真正的情绪的底色。《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萧条风雨中带着寒意,躺在一叶扁舟中欣赏着月色。迷迷糊糊间记得好友要远行了,想要看看老友的行迹,酒意迷离却已经分不清关西道路。回头看,惟有春江之上残云片片。所有的惆怅和伤感都在无尽的诗语里,优柔舒缓,余韵无穷。正如胡应麟所评“尽谢炉锤之迹”,这才是王昌龄送别诗独特的含蓄蕴藉之风格。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盛赞:“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当是如此。04王昌龄留存于世的送别诗共计53首,占据所有诗作的近1/3。有28首七绝,7首五绝,其中有不少精品集中展示王昌龄不凡的诗技。翻看王昌龄的诗集,你会发现他这一生似乎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送别中度过的。送同事高就,送好友远游,送亲眷离家,甚至送自己放逐。一杯又一杯的饯别酒入喉,和着悠悠岁月,不知不觉间便已白了头。尽管一次次的送别大同小异,但是我们的王大诗人却用一支素笔写出了各不相同的精彩。无论是早期的明朗,还是晚年的苍健,王昌龄在这一场又一场的离歌里,为我们谱写出的,是独属于盛唐的潇洒风调。《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月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从诗中的吴姬、秋江、白露等意象可以推测,这一首大约作于王昌龄任江宁丞期间。还未读完,一个风流洒脱的中年士人形象便已跃然纸上。不要说什么秋江离别使人伤感,明日解缆开船,不日便可到达长安。吴姬歌舞轻曼,不要去管那什么青枫白露秋夜凄寒,来来来,今晚就让我们一醉方休喝个痛快。很有画面感对不对。好一个风流不羁的王昌龄。明代著名才子顾璘说此诗“起结从相反见意,用意即在中间两句,健举豪奋,正是盛唐之音的高亢风调”。05我可不想去深探他的这些辞章里可否隐含着什么婉致深曲。生命苦短,跟随自己的心意不好吗?从不怀疑王昌龄的善良,他这一生一多半的时光都处于“远谪”的不幸中,但在他的作品中,却看不见太多的颓丧。对自己如此,对朋友也如是。他的酬赠诗里,每每都有温暖的关注和爽朗的希翼。我想朋友心中的王大,大约就是那种“心怀火炬,而时时给人以星火”的温暖之人。在《送高三之桂林》一诗中,他说“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他曾被贬岭南,熟悉那里的一切,于是便在话别时为好友设想沿途所经:冬日上得桂岭,一山的白梅竞相开放,那赛过白雪披山的盛景,你一定不能错过;当你到达家乡之时,说不定还能在家门口闻到悠悠桂花香。可不是么,岭南和桂林相距千里,气候殊异。这一路千山万水,正好可以一路赏尽美景。他这是在变相地宽慰因远行而郁郁的朋友啊!在《送狄宗亨》里,他则是直接表明了心中的不舍,“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秋水清澈,秋蝉高鸣,好友狄宗亨将要远赴河南嵩阳,所以他说我在洛阳城的树色中为你送行,迎接你的将会是明皋山的悠悠雾霭。淡淡的伤感寓意于秋色,是王昌龄惯有的立意深婉。后两句情感更跌进一层,他直言对好友的不舍,还未分别便开始感叹自己又要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度过这凉风天了。06王昌龄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因而他的笔下总是流溢出一种爽朗与活泼。长期的贬斥并没有压倒他,反而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朗轻松的人生态度。所以他的大量送别诗充溢的,只有光明磊落、轻松快意,以及充满希望与理想的人格力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算一首《送柴御史》。《送柴御史》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送别柴御史的时候早已过知天命之年,也已经在龙标南荒生活了多年。武冈在今天的湖南城步县,王昌龄任职的龙标县在今湖南黔阳县,两地一水相通,相距不远。所以他才会说“沅水接波通武冈”,正因为相距不远,送君离去的时候不会觉得有感伤。接下来,他说我和你遥隔青山,却沐浴同一片风雨;虽然分居两乡,却共享同一缕月光。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却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如此构思确实新颖别致,蕴含深刻。明朝著名诗评家钟惺就曾说过:尝爱昌龄“月带千里貌”一语,恨其全首不称,不能收之,今得此句释然。19年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意外地带火了王昌龄这两句诗,也温暖了几多惶惑不安的灵魂。这其中所饱含的深情厚谊,跨时空而不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中国诗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