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时长:0147 星级:7.9
「最令人惶恐的事就是要完全接受自己。」
——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
本短片为盛世长城广告公司为CoorDown运动所拍摄的公益短片,旨在促进人们关注世界唐氏综合症日,改善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境况。
短片以女孩的自述展开。她拥有家人、朋友、爱人,追逐不可实现的梦想,享受美丽的人生。影片末尾镜头一转,这原来是一位叫“安娜”的唐氏综合症患者(Anna Rubright)。她所叙述的也许是她还未实现的梦想,也许是她对自己当下生活的解读。
若是前者,片尾疑问“你如何看待我”或许暗示了她曾受到的质疑;若是后者,便是对另眼看人者直接发出质问。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安娜都明确地传达出了一个信息:我珍惜我所拥有的,我配得上我所追求的。我接纳我自己。我喜欢我自己。
(我们只接受自己认为配得上的爱)
▼
生活中和虚构作品中,励志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历尽困苦,相当一部分主角甚至拥有比普通人更艰难辛酸的过往。其中不乏残疾者和疑难杂症患者。
他们的劣势的和他们的成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这种冲击对人们来说就是劲头最大的鸡汤。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多多少少期待着,在人生的哪个转角处能来一次命运的逆袭吧。
他们的顽强让人敬服,然而真正让我感动的却是他们身上的一种普遍特质。一种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却有人没有的特质。那就是:
「自爱」
▼
我们追逐明星同款,年少时把暗恋的人用过的小物件小心收藏,将崇敬的选手惯用的球拍看作神圣之物,憧憬着某个极欣赏的人到过的地方。
这些人无论在他人眼中如何,至少都已在我们眼里闪闪发光。他们的可贵为与他们相关的事物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我们珍惜着宝贝着,有时却对自己颇有苛刻。
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个问题:
“如果遇到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同你取向中的性别一致),你会愿意和他/她在一起吗?”
答案两极分化得厉害。有人说“那真是太好了,我就想嫁我自己这样的”,也有人表示,还是别祸害别人了。
(我和自己有一段完整的爱恨交织的关系)
▼
美国多芬自尊基金会曾发起一项针对全美近4500名青少年女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十个女孩中就有七个觉得自己不够好。她们还表现出进行消极行动的倾向,比如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参与校园欺凌。此外,2011年,美国心理学家协会曾发表研究结果并指出,男女人群,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表现出“自恨”心理的程度是相近的。
“我好胖。”
“我很招人烦。”
“父母对我很失望。”
“别人都不喜欢我。”(我好烦躁,因为我是个废物)
▼
我们为什么会讨厌自己?
一种观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来源:1.我们的父母以及成长过程中其他对我们重要的人的评价。2.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怎么看待他们自己。
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从出生到成人前的时光)所经历的事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于是早期的家庭环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
举个例子,容易自我看轻不一定是“基因”命定,而是受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自己不自信的影响。
当然,此解释并非是要把锅通通甩给父母。一来人人皆凡人,父母也必然有自己的缺点,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是不现实且不必要的。二来父母既非唯一的决定因素,童年的影响也不是不可修复。
幼年遭受痛苦、成年后依然阳光的人并非没有,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最终克服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人也存在。人生的风筝牵在自己手中,哪怕开头失了手,只要这线没被大风折断,总还有希望。
▼
自爱不是天赐的礼物,它是争取来的奖章。下一次,当脑子里有个邪恶的声音在说你的坏话时,要记住,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有偏颇的。而这不全是你的错。
连那些被命运忽视的疾病患者都可以真诚地爱自己,拥有更多天生优势的我们何尝不可?
自爱不是自恋,也不是自信。它是坦然地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这一生与你相伴最久的其实是自己,与其不断将他人看作耀眼的灯塔,不如也让自己眼中的自己闪亮起来吧。
「你所拥有的最伟大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
史提夫·马拉波利(美国畅销书作家、行为学家)【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自己拥有的哪种特质?文 / 是贝奇啊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