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学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多年,让中国激光技术成功超越美国。他身穿5块钱的背心,却做着关系国家的大事,他是学校中隐藏的扫地僧,带领团队研究技术,为中国武器赋予了一颗强有力的心脏,让我国的东风导弹真正实现了指哪打哪,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出生于战争年代的他,为何会走向科研的道路?在研发过程中,他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为何会遭到了专家舆论的多方面质疑?本期就带大家走进我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军人物高伯龙的一生。
上过前线的物理天才
高伯龙出生于1928年的广西,时值战争年代,两广地区贫困羸弱,局势更是动荡不安。但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中,母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因而高伯龙自幼便被寄予厚望。但在战争年代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父母就承担了他的教育工作。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出了一个极富爱国心的孩子。高伯龙对日军侵华行径十分的愤怒,年纪轻轻的他,坚定地选择了弃笔从戎,立志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华大地。抱着这样杀身成仁的决心,高伯龙奔赴一线战场。战争胜利之后,高伯龙进入上海中学继续学习,这一次他终于拥有了一个安稳的课堂。不久,高伯龙便凭借着他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专业的选择上,上过前线的高伯龙很有自己的想法,比起其他学科,他更想将自己的所学用到军事第一线上。他见识过当时我国落后的武器,也遭遇过敌人尖枪利炮的“洗礼”,深知未来导弹、核武器等将成为最重要的战备武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物理系,希望能够投身于我国的核研究上来。
在清华上学的那段时间里,他总是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原因无他,高伯龙太过天才了。在物理研究方面,似乎比其他人学得都要轻松,在别人眼中难以搞懂的各种复杂理论,在他那里似乎很轻易便能掌握。在此之后,高伯龙不满足于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会去阅读国外的许多相关研究期刊与杂志,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国家需要,投身研究
1951年,从清华毕业的高伯龙前往中科院教学,投身于教育行业之中,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在高伯龙看来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当时国家刚刚建成哈军工,对于军事相关的研究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而高伯龙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更是十分的热爱。他潜心教授学生,希望能将他们培养成国家栋梁,日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突然下达的撤销基础课的政策,让高伯龙一下子失去了工作,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教学岗位,之后的高伯龙进入了激光研究单位。当时美国已经将所研究的激光陀螺技术运用到实战武器之中了,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激光陀螺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可以运用到陆海空多方位领域之中,在尖端武器制造上面,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借助激光光程差以感知物体位置,应用在武器之上,就可保证在没有卫星监测定位,且不借助导航的情况下,进行精准的目标打击。
美国率先研究出了机械陀螺技术,并在此后迅速投入到激光陀螺技术的研究之中,并很快取得了进展,再将技术应用于战斗机、导弹等多项尖端武器之中,军事实力大大提升。但因为当时所受到的技术封锁,以及相关经验十分匮乏,所以我国激光陀螺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关于激光陀螺的研究便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钱老的纸条,高伯龙的研究
1971年,钱老传递了一张写有美国相关技术的纸条,并将其给到了当时负责此项技术的人员手中。技术部的人员虽然欣喜,但对于纸条上的内容,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相应的破解思路。而钱老也因为对这项领域并不了解,不能再提供其他帮助。在愁绪的弥漫下,技术人员对着纸条上的数据,一遍又一遍地计算,仍然没能取得什么成果。
这种停滞不前,原地打转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伯龙加入团队之前。在加入激光技术研究之前的高伯龙,面对邀约时,几乎是没有考虑便欣然同意。他亲眼目睹过那些牺牲的英烈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富足强大,他义不容辞。既然国家需要,那他便一定要将这块纸条内容给搞明白,以帮助祖国的稳定发展,保证祖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
艰苦条件,坚决信念
面对资金的短缺和清苦的磨难,高伯龙毫无怨言。既然没有什么资金拨付,那便勒紧裤腰带专心投身于研究中来。没有研究室,那就亲自动手将食堂改成研究室。没有相关程序支持,那他就自己编写代码。甚至当时研究室的线路问题,都是他们团队自己亲手解决的。
高伯龙有着深刻的思想觉悟,他是要为了祖国的发展做贡献的,而不是来享清福的,受些苦又能算得了什么。就这样,在资金短缺,数据匮乏等困境之中,高伯龙带领着团队,硬生生地将这个项目给研究了出来。团队或许从高伯龙加入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无不讶异于高伯龙的天赋,他似乎就是为了这个项目而生的。
秉持着坚定的决心与信念,高伯龙带领团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二频激光陀螺技术的难关,破译了钱学森院士传递出来的纸条上的信息。1976年,高伯龙发表了他所撰写的《环形激光讲义》,将那困扰我国研究人员多时的纸条上的谜团,彻底地解开了。这项科研成果的成功,对我国军属领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自此我国成为了第四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开始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之中。
之后,高伯龙又解决了离子噪音与激光陀螺技术难题,身边的人对于他的天赋赞不绝口。1978年,激光陀螺样机试验成功,标志着这项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从那时开始,我国激光领域的研究就像是撕开了一个口子,原本错综复杂的线条被逐渐理清,许多困扰多时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各个研究层面传来了源源不断的喜讯。仅仅三年,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后续赶超世界一流和水平,这项技术的发展进步神速。
曾有失误,誓要纠正
从结果上看,高伯龙带领团队攻克了二频激光陀螺技术之外,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旨在超过美国,将四频激光陀螺技术完成。在高伯龙看来,基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团队积累的各项经验,这项技术必然将会研究成功。但事情不会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这一次的高伯龙就遇上了困境。
1993年,原本要面世的四频激光陀螺样机突然出现了意外,在经过多次排查之后,高伯龙与团队仍然未能找出症结所在。那时美国已经宣布放弃研究这项技术,在经历这次意外之前,高伯龙便已经受到了外界舆论的压迫。美国人都不干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但多方的质疑声并没有影响到高伯龙的决心。
他向领导立下军令状,誓要将这个问题解决彻底,即便是遭受了巨大的困难,高伯龙仍然坚信这项技术未来仍然还可以应用于多项尖端武器之上,此时继续研究,未来就一定能甩开放弃这项技术的美国。1994年,四频激光陀螺样机通过了国家验收,高伯龙最终圆满解决了机器出现的问题。这一年对于高伯龙来说,无疑是十分黑暗的。他不仅尚未看到前方的光亮,周边还跟着多方的质疑声环绕,但好在在高伯龙坚持下来了,并且再之后,他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才是正确的。
如今的激光技术,仍然活跃在各大武器之上,高伯龙带领团队,将中国的激光技术发展到世界最前列,并且验证了傲慢美国人的错误,这也回应了那些一直以来质疑他的声音,也正是他的坚持,让中国的东风导弹真正实现了指哪打哪。谁说科研就一定要跟着美国的脚步来,我们就是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生命不息,科研不止
高院士逝世之前,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你总是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扎根在研究室里,专心地做着自己的研究。他的科研精神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敬佩!他是一个因为国家蒙难,便孤注一掷、不畏牺牲、奔赴前线的壮士,他是一个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挽救中国悲惨的命运的理想践行者。他是一个在“失业”之后,没有半分抱怨,在国家的需求之下,毅然决然地踏进了激光研究这条路上的科学家。这一路走来,高伯龙并不容易。他曾经在刀尖上舔血,真正地在死亡边缘战斗。感受过战争的残酷的他,意识到了我们与西方国家之前的差距,在国家利益之前,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小利,有着坚定的爱国信念与情怀。
试问如今能有几个年轻人能够像高院士这样,整日泡在研究室里,做着那些我们看起来十分枯燥的研究。高伯龙院士有着强大的意志力与精神力,为国家贡献力量几个字,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上。为此他愿意吃苦,愿意去付出,哪怕受到质疑,哪怕面临威胁,他的自信告诉他一定能成功,而他选择了相信自己,最终帮助国家实现了技术超越,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该一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