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ChatGPT(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在2022年底推出后,人工智能(AI)彻底出圈了。AI不再只是手机上和我们讲笑话、给我们指路的语音助理,它们可以在简单的指令下编程、写剧本、产出设计图、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甚至帮人做心理咨询。
在各种激动、惊叹和欣喜的情绪之外,一种隐隐的担忧也在不少人心中涌动。人工智能会取代我的工作吗?人工智能会变成我的领导吗?人工智能会控制我的生活吗?如果人工智能出了错,谁来负责呢?对此,来自深圳、生活在纽约的王思佳通过她的两个作品对科技高速发展的语境中个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索。
王思佳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目前在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专业任教。她擅长将互动体验、界面设计、视频艺术、表演等多种媒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为讲好一个故事服务,创作出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独具一格的作品。
她的作品《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An Interview with ALEX)由Mozilla基金会2019年度创意媒体奖资助完成,面世后曾被Business Insider等知名媒体报道,并在2021年 的SIGGRAPH大会的艺术区展出。
王思佳的作品将面部追踪、语音识别等真实的AI技术运用在反乌托邦式的荒诞叙事中,以科技为工具来反思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别具一格的创作形式为同领域的艺术家提供了许多灵感,促使更多新媒体艺术家在使用技术的同时,对技术本身的社会性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Business Insider在报道她的作品时曾说:“这样的体验就像是身临其境在《黑镜》某一集的故事里一样。”
《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展现的是完全智能化的职场会给普通的上班族带来什么样的困境。这个十二分钟的互动体验像是一个科幻游戏,也像是一场考试。而考试的考官,就是一个叫艾利克斯的人工智能HR。每个参与体验的人,都会被放在一个求职者的位置上,接受艾利克斯的面试。
在过程当中,艾利克斯会要求参与者大声地说话来分析他们的声音的数据。还会通过面部识别来判断他们的笑容够不够灿烂。参与者会被要求不停地玩一个图案类的小游戏,然后艾利克斯会观察他们的表现来打分。艾利克斯甚至会问一些很私人的问题,并且用语言识别记录下参与者说了什么,用它的内置系统来判断他们的回答是不是足够正面和积极。在面试的最后,艾利克斯会通过搜集到的数据给参与者一个综合的评分,来决定他们是不是能被这个公司录用。
图1: 《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截屏
这样的评价系统显然是不公平的,更何况被面试的参与者并不知道这个人工智能HR是基于哪些标准对他们进行打分的。作为本来就处于被凝视和评估的一方的求职者,被机器通过完全不透明,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算法来决定命运,是多么无助和迷茫的体验。
值得深思的是,这个虚构的作品中对AI招聘的种种构想,在现实的社会中都有真实的例子。美国一家叫做HireVue的在线面试公司,就曾经推出过表情识别的功能,但在批评声中于2021年停止了这项功能。另一家叫做Pymetrics的招聘技术公司,则是运用各种电脑小游戏来帮客户筛选求职者。尽管有人质疑这些游戏是否真的有合理的心理学依据,仍有不少公司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在大众的印象中,新媒体艺术常常与令人惊叹的光影效果紧密相连。与之不同的是,王思佳的作品没有止步于形式上的“新”,而是始终探寻着科技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通过艺术体验创造对话和反思的契机,也启发了更多的同行来关注科技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社会因素。这种以人为本的探索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醒人们不应该仅仅关注效率的提升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应更加注重科技对人类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如果说《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采取的是批判式的态度,而王思佳的另一作品—《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聊下去》(“Report why we keep talking.”),则是用实验性的视角,来讨论人工智能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可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视频通话成了主流的沟通方式,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地介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技会阻碍我们真挚的表达吗?如果人工智能介入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有没有可能帮我们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呢?还是会让我们更加疏远呢?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王思佳在网上发起了两组很有意思的实验。
她在社交媒体上邀请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们与她进行一对一的视频通话,每次聊天持续十五分钟。
在第一组实验中,她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一款付费的人工智能软件。这款软件能在她讲话的时候对她的音量、语调、甚至聊天内容和表情姿态进行评估,实时提醒她再积极一点,自信一点,少用些“嗯、呃、然后、就是”之类的填充词。在和朋友对话的同时,思佳也会根据AI的提醒尽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求在对话中表现得更加“完美”。
在第二组实验中,她始终用中文与只听得懂英文的朋友聊天,同时开启了一个AI翻译应用对她讲的中文进行实时翻译。整个过程中,对方只能听到AI翻译的英文。
图二:《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聊下去》在纽约先锋公司展出,摄影:Walter Wlodarczyk
那AI到底有没有拉近她和朋友们之间的距离呢?
王思佳说:“第一组实验的结果是跟我预想的差不多的。有一个AI在那里‘监督’我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我发现自己不断地想要去去‘取悦’这个程序,让我的数据更好看一点。但结果就是我根本不记得我和人类的朋友聊了什么。第二组实验让我有很多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电脑的翻译不准确会让我和对方的谈话陷入尴尬。但其实这些翻译中的错误反而把我们的对话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让我从自己都想不到的一些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和我聊天的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在王思佳看来,这不代表我们就必须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一切全盘接受,必要的反思也是进步过程中的一部分。她说:“人工智能的工具看上去似乎是非常客观、中立的。然而AI始终是人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它的创造者的偏见。由于AI和机器学习的可扩展性,以及人工神经网络(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大多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的不可预测性,AI工具当中存在的偏见和错误讯息会很容易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对使用它们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危害。我希望看到我作品的人能对现在AI产品多进行一些思考,在创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时候,采取一种更加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切以追逐效率为目的、盲目追捧所有看似最新最强的科技产品。”
(原标题《80后大学教师王思佳: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焦虑与惶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子芸 文/图)
【来源:深圳特区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