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祝福》:如水的母爱,是惶恐与绝望交织

admin 2023-09-29 10:44:34 浏览量:0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内容来源:http://www.xxyiy.cn/news/show-18237.html

原标题:《祝福》:如水的母爱,是惶恐与绝望交织

一:

以前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长大以后才发现其实是在看现实,鲁迅的笔下还有那么多入骨三分形象鲜明的人,润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几乎人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伪装。

就如余华评论鲁迅时那句话"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比起现在初高中生喜欢看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世界路过》,《阿弥陀佛么么哒》来讲,阅读鲁迅,相比之下那些鸡汤散文,娱乐小说读来要简单轻松许多,虽然鲁迅的文章看起来很现实,但是不是意味着不俱沉重,意味着反思与精神的解剖,在这个过程中难得有愉悦的体验。

在我高中所学的《祝福》,其中段落我还被送过,只是现在不太清楚了。也记得住祥林嫂这样的角色。很不解,当年祥林嫂这样一个穷苦人家的女人,怎么会命这么苦。

当年学习文章的时候,不是学习鲁迅的文笔,而是从革命的角度解释和介绍的,对于祥林嫂的认知就是可怜人,我还有一点点瞧不起他,虽然可怜,但是感觉不值得同情。但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笔下的母亲为何有这么多的无助悲伤。这体现出了鲁迅什么样的家庭观。

二:祥林嫂反映了什么样的形象

1:祥林嫂,中国一类妇女的代表

从那以后再读《祝福》,回头看祥林嫂时,才能体会到鲁迅作品中的伟大之处。《祝福》里的祥林嫂不仅仅是一个旧时代底层命苦妇女,她是中国社会一类妇女的代表,包括现代社会里还有这样子的女人,我生活的周围也有像祥林嫂一样思维的女人,有些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母亲也不例外,会常常陷入思维状态之中 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女人的经济条件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女人生存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回到《祝福》这篇文章,先看祥林嫂的出场原文的话是这样说道:"5年前的花白的头发,至今已经金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是空的,一手住着一根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在看到作者和祥林嫂的对话,祥林嫂开口的提问对方式:"你回来了?"她先是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的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神,忽然发了光。先前作者对祥林嫂的出场用了5年前和5年后做了强烈的对比,还用40岁上下交代她的年龄,再然后就是他的眼神,进而连5年前的悲伤都没有了,只剩下代表着活物的偶尔转动着。

在看她的身外之物,连手里住着的竹竿下端也是开裂的,那一句不用看,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你可以想象得到,用这一句话形容一个人的现状是有多么悲惨了吧。后看祥林嫂的这种说话方式,老实说,我遇见过很多,这种说话方式代表着什么呢?你又是接触过这样的人,你会感受到一种没有自信,没有存在感妇女的标准的提问语句。

这种妇女不要以为只有旧时代才有,现在的社会依然存在着。就如我们经常在大街上或者情感类节目中看到这样子的对话,处于弱势地位的女人会用这种方式对路人或者主持人提出问题:正好你们都懂,我想问你们一件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他凭什么这样对我?,他怎么能这样对我?

他们在处于一个弱势地位的时候,面对自己的遭遇和种种不堪,不是从本身出发寻找原因,而是用乞求的方式让别人来证明你,她是一个受害者,是一个处于弱势群体的人。

2:鲁迅笔下的妇女为何多是这个形象

祥林嫂第2次被婆婆强行嫁给贺老六以后,过了两年的好日子,最后因为丈夫吃了一顿冷饭复发了寒伤而死,她的儿子也是没有被她看好,被狼吃掉了。有些时候你不会感觉这就是可怜之人自有他的可恨之处嘛。

这不就像那些为了嫁入豪门又被赶出家门,靠破坏他人婚姻成名,最后没有幸福的明星道理不是一样吗?在鲁迅的笔下许多妇女都是处于这种状况。这是时代背景的问题吗?还是鲁迅想要告诉一点我们他自己的家庭背景里充斥着这样的味道?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致力于为母亲塑造形象,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这些母亲形象系列中有圣洁,温柔,纯洁,空灵的神圣母亲。

由冰心小说《超人》,但同时还有一类苦难母亲的形象,也获得了读者广泛的认同,这类的母亲是一个命运多舛,默默忍受苦难的形象群体,代表着几千年封建历史中受到父权压制,被破坏,被奴役的母亲。现在作家都把他们放在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来表现,或者表现他们依附丈夫的低下地位,这一类母亲形象的代表当属鲁迅笔下那些苦难挣扎的灵魂,如祥林嫂单四嫂子,华大妈等。

3:对母亲,对家庭的复杂情感

从许多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鲁迅的生活及鲁迅与母亲,兄弟,妻儿的关系,对他的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鲁迅的文笔一针见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创造,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现实的反应。

在西方学习过的鲁迅,走出来是不可避免的,身上会背负着传统文化的重担,这也成为了他反传统文化最有利的反击者,但这一方面涉及到了自己的旧家庭以及母亲的情感,他没有办法做到决裂,长期以久也形成了他矛盾紧张的思想意识。他在塑造母亲形象上,浓浓的表现出了这种意识。

在他后来牺牲自己的态度接受母亲给他安排与朱恩的无爱婚姻里,更是给他十几年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鲁迅把朱安当做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奉命和朱安成婚,鲁迅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创作了一篇小说《伤逝》,文章依据自己真实的生活来开始续写,文章浓烈的充斥着自己的那些无力与沉重,爱情的自由与反思。

这些生活的实况,真切又无处言说的痛苦,使得鲁迅对这个爱恨交加的母亲有了一种更复杂的感情,既有天生带有的爱和传统意识上的孝,但母亲让自己生活痛苦不堪的一切又带有一些怨恨。

从此我们就可以看得出鲁迅在小说中塑造母亲形象时的意识,有着惶恐与绝望交织的意思,也有着家庭生活经历影响下的孝和怨交织的矛盾意识,但在这么多思想里面,还夹着崇拜母亲的希望意识。就有鲁迅曾经说过,生命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而其表现的方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他认同,文艺是人潜意识的渴望的一种理想转化。

但在鲁迅的笔下,那些母亲身上都会有一些共同点,有一个共同点,让我记忆难忘,这共同点就是:她们都失去自己的儿子的母亲,或者是被传统封建文化所禁锢,以致丢掉真正"人"的特征的女性。在鲁迅的《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也都失去了自己儿子的母亲形象,在《祥林嫂》里的祥林嫂也是如此,他们对儿子都怀着很深情的爱,很浓烈,但这份爱里大部分是无知,愚昧和盲目。

就如同鲁迅自己的母亲,就像自己母亲给自己的那一份礼物,在母亲心里是浓郁的爱,但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而鲁迅自己与朱安的这一场无爱的婚姻里,朱安自己深知,鲁迅并不爱她,也不愿意接触于她,长达多年的冷落,即便是后来鲁迅在日本有了第2个妻子也生儿育女,朱安还是不愿意离开,还默默的为鲁迅感到开心。

对于强大的吃人力量——封建礼教传统,鲁迅非常无奈,在这强大的封建家族制度面前,这些女性也会显得软弱无助,无所依靠。她们面对的正是这种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的封建意识力量,但她们不会跳出这种封建家族制度的意识,她们深知自己的处境,认可一切,但不会跳出,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这也是为人母最大的悲哀。

三:结语

或许有人会讲,鲁迅的母亲挑选朱安做自己的儿媳,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门当户对,而且心善勤奋,不考虑双方感情思想的婚姻,到底也变成了个悲剧,我们会责怪鲁迅,无论如何都对不起一个无辜的女人,朱安的一生多少不安,多少憋屈,多少孤寂。

而在鲁迅的文章里,又透露出了,他有多少无奈,多少痛苦,在这一场婚姻这一个家庭当中,有多少想逃脱的心理。这不能怪一个家庭,也不能怪一个女人,只能怪这封建礼教传统。《祥林嫂》《呐喊》《药》里面的女性,有多少是鲁迅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前看不懂鲁迅,现在看到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sdfsdf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