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压境,我国是否有充足准备以应对?
饱受蝗灾之苦
一部中国农业史,堪称一部灾荒史,尤以蝗灾为甚。古人谈蝗色变。蝗虫出现之突然,扩散之迅速,危害之惨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历史上,中国蝗灾的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常常引发饥荒,造成社会动荡。
唐代《捕蝗图》
愤怒的人们将一只巨型蝗虫捆成了粽子
足见古人对蝗虫有多痛恨。▼
明《农政全书》记载: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中国有记载的与蝗虫斗争的历史就有近三千年之久,古人饱受蝗灾肆虐之苦。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治蝗史中,蝗灾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直到建国后,我国农业从业者对蝗虫的防治手段越来越多,蝗灾才得到一定治理。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广大西部及北部地区仍然会出现局部规模蝗灾。
治蝗抗灾,长期任务▼古人如何治蝗?
中国史书中对蝗灾的记载屡见不鲜。古籍中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蝝,即为未生翅的幼蝗。明朝蝗灾发生次数历代皇帝在位期间都要来几遭▼有史记载第一位吃“蚂蚱”的人。
贞观二年大灾,唐太宗生吞蝗。就是在下▼
民国治蝗,科学抬头
进入民国,蝗灾依旧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其存在的38年中 ,除1924年、1937年、1948年没有发现蝗灾的记载以外 ,其余年份是无年不蝗。民国时期各省蝗灾次数。▼也是在这一时期,与前朝历代相比,民国的治蝗工作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由于西学的倡导与引入改变了时人的思维方式,运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提高治蝗效率成为民国学者致力研究的方向。蝗害的治理渐渐地由传统的经验积累式的方法向科学的、分析性方式转变,科学技术在治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让民国在中国治蝗史上扮演者着承前启后的角色。六六六粉剂灭蝗效果显著,不过现已禁用。▼防不住防不住,继续猖狂。▼
新中国,地平线上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大大小小的蝗灾从未间断。1950年,还发生过波及7省2市的严重蝗灾。 1952年皖北泗洪一县发生蝗虫的面积就有30多万亩,而且密度稠的地方用碗一捞就可装满。
解决蝗灾成为建设新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51年,朱德同志就亲自批准了人民空军出动5架飞机,协助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在荒无人烟的蝗虫发生基地灭蝗,写下了中国飞机治虫史上的第一页。飞机出动,治蝗放大招。▼
为了尽快能够打赢与蝗虫的这场战争,科学界涌现出了一批的先进工作者。1952年,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技出根治蝗灾的办法。
抗击蝗灾一线,都有的农业人背后的默默付出。
中国生态学泰斗马世骏。▼
马世俊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学成之后于1953年回到祖国。
回到祖国后,马世俊先生与他的团队对东亚飞蝗这个种群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理方案。
通过综合防治,大规模的蝗灾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中央人民政府利用建国前在解放区的治蝗经验、苏联的治蝗援助、各蝗区的治蝗成果,先后制定了“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和“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治蝗政策。此后,蝗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时期,治蝗仍要持续下去
步入新时代,我国治理蝗灾成果丰硕,经验和技术较成体系,初步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
@非洲沙漠蝗,来了我们有“猎枪”。▼据统计,国内东亚飞蝗孳生地由近800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2200万亩,发生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近30年来未出现大规模起飞危害;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减少35.7%,连续10年未暴发大规模草原蝗灾。
使用绿色安全化学药剂治蝗,成果显著。▼蝗虫危害得到持续控制的背后,得益于中国目前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公共防控体系,蝗虫防治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不断拓展的国际治蝗合作的巨大功劳。
当前,蝗灾已纳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管理范围,各蝗区均成立了防控指挥部,确保发生蝗灾后能够有效防控。
无人机飞防,投入战场。▼
此外,以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绿色治蝗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飞机和大型施药器械广泛应用,开发了蝗虫防控指挥信息系统和蝗虫调查设备,提高了防控效率。
即使在2002年6月-8月,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14个省市高达2200万亩农作物发生蝗灾,但最后仍被逐步控制消灭。非洲沙漠蝗,它来了,它来了。▼这一次,据说有近4000亿蝗虫或将铺天盖地而来。
治蝗,我们有一套!▼相信凭借中国近3000年治蝗的经验,加上已经构建的先进防控体系和技术手段,及时监测预警,我们有能力搞定这些“害人虫”。
参考资料:
《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_施和金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_郑云飞
《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_涂斌
《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
《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_原畅
作者丨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吉龙 张玉丹
图片 | 网络
编辑丨农财君
报料丨请在下方留言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目前2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