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致敏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admin 2023-09-30 09:22:12 浏览量:0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内容来源:http://www.xxyiy.cn/news/show-18238.html

磺胺类抗菌药物致敏反应的机理

磺胺类(或磺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第一批有效用于治疗的抗菌药物。由于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现在磺胺类药物只用于特定人群的少数适应症,如艾滋病患者。磺胺类药物常见的ADRs,包括皮肤反应、急性肝损伤、肺反应和血液不良反应等。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从良性皮疹到可能致命的毒性剥脱症。虽然所涉及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反应性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磺酰胺类药物通常分为两个亚类:磺酰胺类抗菌药(sulfonamide antimicrobials)和磺酰胺类非抗菌药(sulfonamide nonantimicrobials)。所有磺酰胺含有磺酰胺基团(NH2-SO2),然而,抗菌药类磺酰胺(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在N4位含有芳基胺(- Ar - NH2),在N1位有一个五元或六元含氮环(见图)。这些额外的基团被认为是磺胺类抗菌药物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不是所有磺酰胺结构所含的磺酰胺基团(NH2-SO2)。除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mprenavir和fosamprenavir外,大多数非抗菌性磺胺类药物缺乏这些额外基团,这两种药物含有一个N4-芳胺基,但不具有N1-杂环。

磺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这些包括 Coombs分类中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allergy),导致如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 关于IgE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未发现磺酰胺的磺酰胺基团(NH2-SO2)与IgE结合,相反,发现磺酰胺的N1杂环可以被IgE识别,特别是在异恶唑环的β位有一个甲基时。

非1型变态反应由三种潜在机制介导:(1)母体分子或反应性代谢物作为半抗原;(2)与天然蛋白结合的分子刺激细胞免疫反应或体液免疫反应;或(3)引起直接细胞毒性的细胞蛋白,或刺激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非1型变态反应通常与磺胺类抗菌药物的代谢物有关。磺胺类抗菌药物经过乙酰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羟基化形成各种代谢物。与过敏免疫原性相关的一种特殊代谢物是N4-羟基化代谢物,它随后可被氧化为活性亚硝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通过谷胱甘肽反应被还原,或由酶催化进行乙酰化。由于这些抗菌类磺胺药物代谢物的代谢能力下降,具有慢乙酰化表现型或谷胱甘肽缺乏的患者可能容易发生非1型超敏反应。活性亚硝基化合物可以直接与T细胞结合,导致黄斑丘疹,包括史蒂文生氏强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

sdfsdf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