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君
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个大领导与梁晓声作家的对话蛮有味道。
大领导: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
旁人插话:晓声也是那样的人。
梁回大领导: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
大领导: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
。。。。。。
对话看出,大领导年轻时喜欢跟着时代看书,且看过梁的书,敢拿自己与作品人物作比较,毫不掩饰自己的性格,估计五千年帝王中,也就他了,让人钦佩与亲近。。。旁边插话的哥们很有味,不畏权,且仗义,应该读空书架,文照荒芜。。。梁是位很会来事的作家,更是位把书籍当第二故乡的大家。。。高人偶遇,轻轻素语,字字奔心性,句句展经纬。
人的一生,真身有地载,心却无居所。芸芸众生,多以父母来去的地方为故乡,心却不以故乡为思想。人类自傲为动物之王,可王者最可怜的地方是收不住自己的心,犹如天空七色云气,始终漂浮不定。心归何处,何时心安,穷究一生,也遗憾三界。所以,拥有精神故乡,不仅是个体的需要,也是人类种性必须解决的难题。
得瑟说,道、儒、释以及西方的一些基本教义(包括一些执政主义)我并不太过陌生,虽然这些教义各有主张,但就我看来,无不是对信徒的心性指引和要求,换句话说,都是在如何帮信徒和大众构建精神上的故乡。
可是,多数教义实效甚微,甚至衍生更多幻觉与欲望。究其原因,或空洞虚幻,或深不可测,或说做不一,或个体理解厚浅不同,或持续修炼长短不齐。
虽然人类至今无法对体内的精神垃圾找到一条清理的捷径,但我们是可以让更多的精神食粮去挤占精神空间的垃圾的。这其中最为恒定的路径当属文字书籍并由此延伸出的各种音影作品了。
谈到书籍,不得不谈到文字垃圾。现在市面(包括网络)上绝大多数的书是文字狱,离不开“钱、权、色、己”的方法学、成功学和各种歪理邪说,不仅离人本心性愈加遥远,也让自由的枷锁越套越紧。所以,能够成为建设精神故乡一砖一瓦的一定是众多、系统的好书籍。何为好书籍,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选美标准。这方面,最让人佩服的是伟人毛泽东,据说,仅《资治通鉴》就看了七遍,临死的那天他还在看书。这就更加表明,当真身世界坍塌、即将告别大地这个故乡的时候,他却在享受精神故乡的佳肴,直通中束,到达极乐世界里去。
所以,当我们在追求物质世界的同时,更好地建设精神故乡,我们的心至老也不会晃荡。
而让心不晃荡的砝码,是影响一生的几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