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医生”夜行5公里巡检线路,保障万千乘客出行安全——
地铁检修工:彻夜守护交通“大动脉”
开栏的话
夜幕之下,华灯初上,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些人迎着星光,与时间“逆行”,在夜晚温暖着我们生活的城市。
即日起,本报记者与地铁检修工、生活垃圾清运工、工地巡检人员、代驾、外卖骑手等“夜行人”一起行动,亲身体验他们对工作的尽职敬业,对生活的充满热爱,致敬每一位为城市正常运行而坚守岗位的“城市夜行人”。
深夜,随着最后一名乘客走出地铁站,最后一辆列车驶回停车场,青岛地铁6条线路、128座车站结束了一天的运营,喧嚣的城市也归于平静。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戴上安全帽、穿好反光衣、背着工具包、蹬上绝缘鞋,下隧道、上高架,开始了一天的巡线工作……他们是地铁线路的检修工,被喻为“地铁医生”。
近日,记者跟随11号线的“地铁医生”午夜徒步5公里,巡检每一寸地铁接触轨,体验深夜为地铁线路“问诊把脉”的过程。
“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安全弦’贯穿于地铁工作的方方面面。晚上的工作从施工前的安全预想会开始。”侯晓亮是地铁11号线的一名接触轨检修工班长,他和记者约定了体验采访的时间。
晚上10点,记者来到侯晓亮所在的值班室,他正在向其他9名工班成员布置当天的施工任务,并设想巡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当晚,侯晓亮将和同事们分成四组,巡查11号线苗岭路站至海洋大学站上下行17公里的线路,完成3大类20项的巡视作业。
晚上10点半,安全预想会结束,侯晓亮和同事们迅速“移师”到设备间领施工装备。“我们班组主要负责接触轨及其附属设备的日常巡检、养护维修等工作,以保障地铁线路的供电安全。我们巡检时要背着接触轨巡检镜、检测尺、验电器、各种型号的扳手……算下来,每个人平均要背十公斤的装备。”侯晓亮一边说,一边清点、拍照此次出库的全部装备,“这只是最基本的巡线装备。综合检修时,我们还要带上千斤顶、道尺等‘大家伙’。每人的负重还要多出至少5公斤。”
侯晓亮今年32岁,但他已入行13年。在工作人员准备进入轨行区前和作业完毕离开轨行区后,他还要负责一一拍照、清点全部设备,以确保没有装备落在轨行区。
出发前,记者穿上反光背心、绝缘鞋,戴上安全帽。安全人员向记者强调了进入轨行区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地铁11号线接触轨轮值技术岗工程师焦世克陪同记者前往巡检现场。
2015年,青岛第一条地铁线开通后,“地铁医生”就开始每天披星戴月地守护着城市的这一公共交通“大动脉”。
“现如今,青岛地铁线网已开通了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主城区与新城区逐渐‘串珠成链’,与高铁、公交等交通线路共同编织起城市公共交通网。”焦世克告诉记者,“每天、每条线上都有像侯晓亮一样的检修师傅密切关注着每一寸地铁接触轨。”
记者跟随侯晓亮班组乘坐摆渡车抵达青岛科大站。在此次巡线中,侯晓亮和徒弟薛丰毅负责巡视青岛科大站至海洋大学站上行5公里的接触轨。
“提到接触轨,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它是两条钢轨旁平行铺设的另一条轨道,列车与它的接触可以获得持续的电力供应,是维持列车运行的动力源。”侯晓亮说。
侯晓亮班组获批进入轨行区作业时已是次日0点10分。彼时,全线轨道早已断电,不过,依照安全规程,侯晓亮仍需用测电器谨慎地检测接触轨。两次检测后,测电器的指示灯没有亮起。“这证明轨道已经断电。”侯晓亮告诉记者,接下来的工作是检查接触轨的接触面是否正常、接触轨支架和沿线箱体是否牢固、线缆有无老化等情况。
凌晨时分,侯晓亮和徒弟在地铁线路上忙碌,远处的居民小区都已熄灯。
作业时,侯晓亮和徒弟薛丰毅分工协作。侯晓亮双手拖着巡检镜,一边缓慢地前行,一边通过镜面查看接触轨下沿的接触面是否有损伤。当遇到重点检查部位时,他还要单膝跪地,弯下腰、扭着头仔细查看。
“师父有着多年积累的检修经验,隐患与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薛丰毅说。薛丰毅负责的是测量、记录数据以及查看其他供电设施的状况——每发现一处异常,都要及时上报修补,确保设备状态完好。
记者注意到,接触轨由12米长的钢轨连接而成,它的检测都以毫米为计量单位。“为了保障列车平稳运行,两相邻接触轨支撑处平行高差正负不能大于3毫米,两轨接头部分的高差则不能大于0.5毫米,可以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每0.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虽然薛丰毅入职才两年,但安全责任意识早已深深扎根在他的脑中、心中。
“秋冬交替之际,早晚温差大,巡线人员需要逐一确认区间内的定位点、螺栓、膨胀接头等,防止接触轨热胀冷缩,甚至出现断裂的情况。”焦世克告诉记者,青岛科大站至海洋大学站上行5公里的区间,平均每公里就有250个定位点、1500个螺栓、百余个膨胀接头和中间接头需要查看,巡检时不能错过每一处。
侯晓亮巡检时手持巡检镜,巡检镜为金属材质,重约两公斤。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记者手持巡检镜体验了一番。操作时,记者用双手一上一下握住伸缩杆,将镜体探入接触轨的下方,并保持与轨道方向平行移动;行进时,记者不仅要查看接触轨的接触面有无异样,还要时刻注意脚下环境,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螺栓等部件绊倒。没多久,记者的两臂便有些发酸,额头上冒出了汗,眼镜上也起了雾气。
3点40分,一行人到达了此次巡线的终点——海洋大学站。“5公里的区间,乘客乘坐地铁通过只需6分钟,但对于接触轨检修工来说,要用步丈量三个半小时,途中还要弯腰上千次。这份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焦世克说。
巡检作业结束后,侯晓亮班组回到值班室,立即开始另一个工作步骤:分析采集的路轨数据,严格卡控每一个环节是否有遗漏……
“本次体验的内容只是接触轨检修工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焦世克介绍,“青岛地铁一线共有8000余名检修人员,他们奔赴在各个线路、区间、站点,涉及轨道、供电、机电、通信、信号等多个专业工种。他们几乎不与乘客直接打交道,工作情况也很少被乘客所知,但是他们的工作和万千乘客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
凌晨5点,轧道车从侯晓亮班组巡视过的线路上安全通过。6点30分,地铁11号线首班列车载着万千乘客踏上了一天的工作之旅。8点30分,侯晓亮班组下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从深夜到清晨,从车辆基地到隧道、高架,地铁检修师傅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心中‘守正创新,严谨务实,助力青岛地铁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焦世克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滈 文/图)
青岛日报2022年11月22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