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捆香蹄人工智能或将重蹈VR覆辙

admin 2024-01-18 22:40:56 浏览量:11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内容来源:http://www.xxyiy.cn/news/show-18238.html
  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伊始,就承载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这个以智慧和思维为模型的类人智能体从浅层次讲是人类的影子,就像皮影戏中的傀儡,动静皆由人类掌控。

  但从深层次讲,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必然会越加趋近人类,就像三体中的智子一样,是一个能让人类忘却仇恨和侵略的完美存在,那时它在社会中甚至是在整个自然界中的界定,必然会随着人类的感情发生难以预料的转变,所谓的人机关系可能会发生聚变。

  不过正是这种类似于创造新生命体的感觉,使得我们人类的野心和荣誉感无限膨胀。尤其在近几年资本热捧和概念营销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种人工智能触手可及的错觉。这与去年超级火爆的VR技术几乎如出一辙。

  但事实是,纵观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在无数鸡血狂热之后,到头来才发现那是一场残酷的泡沫破灭之旅。

  随着阿尔法狗的频频出手,乃至百度人工智能的各种消息,目前的行业状态正在获得全民的关注。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许现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狂奔的同时必将有一大批追随者倒地而亡。就如人工智能科学家李飞飞担心的那样,过多的泡沫只会带来实现不了的承诺和目标。

  而不出意外,资本寒冬在未来一年还会持续,但人工智能的热度可能也会继续高涨,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否会让众多初创公司面临更大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会从隐现转为大规模浮出水面?

  创业者与公众对人工智能怀有过分期待

  人工智能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归功于两次全球瞩目的巅峰对决。去年年初阿法狗完虐李世石,维护人类在围棋界的最后尊严似乎成了一件火烧眉毛的事情,而不到一年后,阿尔法狗摇身一变以“Master”的名义横扫国手取得60连胜,引起轩然大波。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在赞叹之余,对人工智能更多了莫名的期待。
明月外挂
  其实说到底,这并不是什么颠覆性技术突破,因为在算法上,人类早就难以和计算机抗衡,而围棋恰恰是依据固定规则可以穷尽算法的,所以从本质上讲,这可能并不是智力和布局的比拼,也就无所谓围棋界尊严这种说法。

  不可否认的是,谷歌的这两次广告营销做得无比出彩,不但完美地展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工智能程序,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舆论导向。此后在互联网巨头公司乐不知彼的推动下,这个行业似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球每10.9个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而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达到709家,虽然相比美国的2905还差很多,但这个数字足以令人触目惊心。遥想去年盛极一时的互联网直播平台,鼎盛时期也就达到200家左右,而技术门槛高很多的人工智能企业短时间内居然能达到如此规模,足见涌入该领域的人群之多。

  只是在这个数字背后真的能承载相应的商业价值吗?

  据融资总额的相关数据来看,过去一年中国大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大约为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但是有自媒体统计了融资排名前一百的公司发现,排名前十的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都达到了2亿人民币以上,超过1亿人民币的公司则多达18家,例如至尊捕鱼电玩思必驰仅C轮融资就达2亿人民币,云知声B轮融资为5000万美元,出门问问累计融资7500万美元。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融资金额多数集中于头部,而基数庞大的尾部企业实际上所得资金支持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人工智能企业中必然存在着大部分盲目跟进的追随者,他们就像这场热潮产生的泡沫一样,看似绚烂却只能随风而去、飘摇度日。

  其实不管这场人工智能的盛宴是否名不副实,单单就资本和营销造就的市场舆论来看,就未必是好事。创业者或是公众如果受宣传舆论指导,就极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而这种过度期待一旦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就会对市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有可能引起众多小公司走向灭亡。

  创业门槛降低,但成功的门槛在提升

  罗辑思维曾提到,原来做自动驾驶、图形识别、语音识别的是不同的算法,但是由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存在,底层被打通,导致了进入人工智能的门槛随之降低,所以大量的初创企业开始往人工智能领域涌进。不过还有另一方面因素也激发了创业者进入的信心,那就是现在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都是依赖于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而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海量信息获取似乎并不是太困难,所以这甚至成了国内初创企业的整体优势。

三星3930  但是,数据毕竟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归根结底还要依赖算法上的重要突破,不然只会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而且即使是企图依赖大数据积累资源和技术的初创企业,在2017年巨头林立、资本寒冬的外部环境,再加上算法匮乏的内在劣势情况下,是否会沦为大型企业进击的炮灰,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的VR行业,现在整个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大肆宣传,和去年年初对VR的集体看好极为雷同,并且人工智能所面临的环境、所处的现状也和那是的VR如出一辙,同样的资本热投、遍地开花,同样的未来技术本质,同样万众瞩目的市场期待,然而如今半死不活的VR/AR行业很有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前车之鉴。对于已成风口的人工智能,我们理应在虚火和热潮中保持足够的理性。

  相比舆论造势,其实人工资能领域的投入明显开始愈加谨慎,这也印证了资本寒冬一说,并且这种趋势可能还要长时间伴随互联网经济的进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额度从2014年末起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和初创企业涌现的时间一致,即使季度之间起伏很大,但每年总体数额确实在不断上涨。

  不过从融资阶段分布来看,自2005年开始资本主要集中于种子轮,A、B、C阶段占比呈整体缩小趋势。而且有数据显示,2011-2015的五年间全球有超过65%的融资发生在种子/天使轮或A轮,D轮及以后的融资仅有20家。这就说明虽然人工智能很火,但是投资却正在渐趋理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如果没有明确实用价值或技术产物的话,很难再空口无凭地打动投资人的心,他们未来的融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所以说讲故事、搞营销实贝贝外挂际上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大行之道,在这个领域即使是科技巨头,也没能创造出一项性能完善、拥有极大用户规模的人工智能产物,初创企业的人工智能之产物多数只能算是伪人工智能,与其过分投入到产品的营销中,还不如关注巨头们没有触及的一些垂直化细分领域,从中深耕,寻求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还需时间

  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到专用应用和通用应用两个方面,前者涵盖了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应用的大多数领域,包括人脸和语音识别以及服务型机器人等,而后者则侧重于金融、医疗、智能家居等方面的通用解决方案。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应用其实都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黑箱算法而强势崛起的今日头条,通过合适内容传递到合适人手里从而积累了海量用户;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等语音交互技术成功地和硬件产品结合,为其赚取了不少利润。

  但是,这也说明另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行业内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产物几乎都出自互联网巨头。

  在这种压力之下,初创企业为了快速获取投资或者赚取眼球,往往利用伪智能产品作为讲故事的资本,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也造成了市场上“产品热需求冷”的局面。这和最近两年VR市场上所呈现的状态极为相似,众多厂商借助热度纷纷推出自己的VR硬件或软件程序,但是这些性能低劣的廉价商品非但没能借势而上,反而摧毁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正如周鸿祎所说,“今天出来做一个公司,如果不说自己是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基本上每一头猪都在身上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标记”。

  大批的伪智能产品,他们仅仅是把普通的电子产品简单地加入了联网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名义进行吹捧,例如部分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机顶盒,更有甚者,一个水杯加上一个数字温度计就敢号称智能。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户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对于未来该行业的应用普及也会形成负面影响。

  而且即使是有了技术性突破,从技术转化为极大的商业价值也需要很长时间。人工智能从概念诞生到现在已有60年,即使经历这些年科技爆炸的时期,也缺乏席卷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各分支领域也都面临着各自的技术桎梏。

  即使突破了技术桎梏,也不意味着这款产品可以获得成功。王小川说过:如果一开始没有技术含量,就很难变成产品;进一步说,即使有技术也不一定有产品,不一定有用户的规模;再进一步说的话,就算是有技术、有用户规模,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大的商业价值。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技术迸发的那一刻,更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接点。

  那么,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天时地利人和了吗?

  以技术成熟驱动市场爆发,是最合理也是最健康的成长路线,就如同当年智能手机强势秒杀功能机一般。尤其是人工智能这种带有强烈科幻色彩的产物,更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莫要因商业热潮中产生的虚幻泡沫,而沦为科技浪潮中的牺牲品。

  VR去年已经被玩坏了,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但愿人工人工智能的运气不会这么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