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筑殿宇内装饰丰富多彩,园藏内檐装饰书画作品,可分为书法、绘画两大类。形式包含内檐匾额、贴落、隔扇、斗方、春条、琴条等。这些内檐装饰的书写与绘画题材多为福寿等吉祥寓意,体现出晚清时期宫廷殿宇内檐装饰特色和时代风格。
《清宫陈设档》、《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经常出现的“字条”“字對”“字斗”“画斗”“画条”等,这些书画装饰在颐和园的内檐中都有安置,现在我们修复和记录时,通常称“字斗”为福寿方、“画条”为琴条。颐和园现存福寿方22件,琴条37件。这些纸绢类书画文物的作者主要包括乾隆、慈禧、王公大臣、宫廷画师等,题材丰富多样,整体上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严谨的文风。晚清时期的这些作品是在朝政衰落的情况下,在慈禧修建颐和园历史背景中产生,具有皇家装饰特色,才使这类书画作品,得以保存至今。这类琴条、福寿方通常是裱糊在尺寸大小不同的木框之上,保留的宫苑装裱样式风格和历史信息。本文以修复(管念慈、刘玉璋、黄际明、梁世恩)绢本设色琴条和慈禧书绢本福寿方为例,探讨晚清内檐装饰性琴条、福寿方修复的相关问题和修复方法,使之成为琴条、福寿方的研习和修复的参考。此次修复遵循传统的装裱方法和样式重新复原,成为今后修复此类文物的范例和借鉴,同时为后人保存了历史信息。
文物基本信息
古代装裱绘画形式大约分为:立轴、手卷、册页、对联等等。其中,琴条、春条、福寿方可以说是对联的衍生品。琴条是指宫苑中,外形小巧,纵幅长方形,悬挂于殿宇内檐隔间竖长空白空间处的绘画,因为形状似中国古琴而得名,好似古琴悬挂于殿宇边隅之处,增加殿宇内文雅之趣。颐和园的琴条多悬挂于玉澜堂、排云殿、宜芸馆等殿宇边隅间隔之处。福寿方来源于民间,是过年喜庆时候常贴在门上墙上。皇宫里的福寿方,由帝后亲自书写,或由文臣代笔书写后,赏赐给王公大臣。一般在每年初一会举办隆重的赐福仪式,也是帝后拉拢王公大臣以示恩宠的施政手段。颐和园殿宇内装饰的福寿方,或是代笔文臣(屈兆麟)书写,或可能是慈禧太后亲自书写,这类福和寿字通常书写在绘有龙纹的绢或撒金红纸上。
此次修复的文物基本信息
此次修复的文物基本信息名称、画师、画法、现状、曾经悬挂位置等情况,具体如下:
清光绪管念慈绘山水琴条绢本设色
管念慈:(?——1909年),字劬安,阳湖人(今江苏武进),号横山樵客,光绪朝中期召入如意馆,奉旨改号莲盦,光绪称之为“横山先生”,清代苏州画师。性澹泊,喜横山泉石花竹之胜,亦善篆刻,光绪帝有不少印章出自他手。尤精于人物、山水、花鸟画、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以画艺频频称旨深得慈禧的赏识,曾任如意馆馆长。这幅山水琴条,为绢本设色。画法为浅绛山水,墨色山水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赭石为主色调的淡彩着色。有三处小的开裂,局部有虫蛀,少量绢丝丢失,表面尘土较多。淡雅蓝绿色包框,压边。压条褪色。原悬挂于排云殿前殿东间向南。
清光绪梁世恩绘花卉琴条绢本设色
梁世恩:生卒年不详,光绪朝中期因其父梁德润的关系入值如意馆,曾为如意馆的掌管,擅绘人物、花鸟。此幅画画面居中,牡丹简洁大气,枝叶小巧。画面有横断裂,下方有少量边角丢失,花瓣白粉基本丢失,绢丝丢失较多,虫蛀,画面尘土较多。淡雅蓝绿色包边,压条。悬挂于排云殿东里间北。
清光绪黄际明绘花卉琴条绢本设色
黄际明:生卒年不详,晚清宫廷画师,曾担任清宫如意馆领班,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等技法全面,画技精益。代表作有《仿朗世宁爱乌罕四骏图》轴、与李廷梁合绘《九犬图》轴等。此幅作品所绘牡丹枝叶舒展,花朵淡雅,用粉较厚铺满画面,花瓣上白粉基本脱落,画面有小洞,绢丝丢失较多,有尘土。淡雅蓝绿色包边,压条。
清光绪刘玉璋绘兰草琴条绢本设色
刘玉璋:生卒年不详,晚清如意馆画师,曾与梁世恩、于桢培、刘世林、王继明等人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到同年的四月中旬在西苑内画凤凰。这幅兰草琴条淡雅幽静,好似悬于山崖之上,虽脱色严重,但在残存的画意中仍然可以看出枝叶与根茎有半工笔半写意的画风。画面三处大开裂卷翘,最长处10—20厘米,少量绢丝丢失,有虫蛀、尘土覆盖画面。淡雅蓝绿色包边,压条。悬挂于乐寿堂西。
清人书绢本福、寿字斗方代笔人屈兆麟
屈兆麟:(1866—1937年),字仁甫,家居北京,“少年时拜清廷画师张乐斋为师,学习工笔画,因刻苦学习,青年时绘画技艺已颇具功底。光绪十年(1884年)十八岁时,经张乐斋向内务府推荐,进清宫造办处如意馆承差,做画工。擅长工笔花鸟,后升至如意馆“司匠长”,成为如意馆最后一任馆长。承差时有自己独特的差使,一是仿郎世宁的画,二是慈禧太后的代笔。在慈禧太后赠与他人的画中,带有松、鹤、灵芝内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笔。清王朝结束后流入社会,靠卖画为生,成为职业画家。两幅字是书写在绘有龙穿云纹的红色绢上,寿字的载体上所绘的龙纹,大气磅礴,龙头憨厚,云纹舒展,绢丝稀疏,有清光绪早期的龙纹绘制风格。福字,龙纹鳞片呆板,龙头细瘦无神,绢丝密实,呈现出清光绪晚期国运衰败的气运。大红纸包边,黑墨题字,经过裱糊后,贴在面积与画心相同的木框之上。两件作品为典型的清代馆阁体,字迹圆润、乌黑、方正。悬挂在室内,随时可看吉祥喜庆,抬头见喜。福字因为木框变形画心从中间断开,边角有绢丝丢失和虫蛀。载体红色绢上绘制的龙穿云纹图案中,白粉突出,有修复过的痕迹,白粉遇水后脱落严重。寿字载体红色画绢上描绘的龙纹脱色严重,墨迹呈现龟裂纹,应该是以前墨中胶质成分过多。绢面四角有少量丢失、虫蛀。这组福寿方曾悬挂于宜芸馆明间面南。
制定修复方案及操作过程
琴条修复方案
四件琴条尺寸相似、质地相似、功能相似、风格相似,所以修复方案相同。
(1)拍照留好现状。
(2)测量画心压边,查看背纸处有无文字信息。
(3) 确定有无修复痕迹。
(4)毛刷除尘加莜面吸附着物。
(5)找出装裱顺序。
(6)清洗拆卸、并将拆卸下的各种材料记录包好存放待用。
(7)按照常规方案清洗、揭裱、托纸上墙。
(8)木框用花椒水清洗防蛀。
(9)按照原件装裱顺序装好。
(10)覆背纸保留原晚清大黄纸及文字。
琴条修复操作过程
(1)拍照记录文物的初始信息,测量原装裱的尺寸记录。
(2)用软毛刷除尘,如果有渗透在绢丝里的污渍可用莜面团滚动清洁。鸟粪、虫屎可用马蹄刀、针锥剔除。
(3)除尘后用温水润湿琴条四边及背纸,大约两小时左右卸下画心、背纸。
(4)将质地接近原状文物画心及装裱材料的绫绢、纸张托染上墙挣平,便于裁剪。
(5)清洗揭去画心上的装裱材料,将染好的补绢与画心的接口处用马蹄刀刮出斜坡,补绢对好经纬线,边缘抹糨糊,托颜色与画心相似的宣纸。
(6)木框后的覆背纸清洗时呈现出墨字,上面记录了裱件悬挂的殿堂位置。揭去覆盖在原来裱件上的高丽纸,晚清特有的大黄色再加工纸就呈现出来。这种加工纸通常用做颐和园各类木框悬挂书画的覆背用纸,有防蛀、防霉的作用。清洗后托裱上宣纸、高丽纸各一层。
(7)花椒水清洗木框。再次检查有无历史信息,如果有破碎的纸绢碎片,能够取下来的尽量保留,作为附件同文物一起存放。矫正木框,花椒水清洗后压实定型。
(8)装裱琴条。按照原物顺序先绢条包框,上背纸,干后用马蹄刀剃除四边废料。注意签条上、下位置要准确。
两块福寿方修复方案
(1)拍照保留原状及各种信息。
(2)测量画心及边框尺寸。
(3)观察字体有无脱墨,载体上的纹饰现状。
(4)根据现状进行加固。
(5)除尘。
(6)福寿方都修复过,脱色严重需要固色。
(7)冷水清洗、揭裱、覆背、上墙、装裱。
(8)保留不能回用的原物残件制作成附件同修复文物一同保留存放。
福寿方修复过程
(1)拍照记录文物原状信息。
(2)测试每处书写绘画过的地方,有没有掉色、脱胶、起层。
(3)加固凸起的白粉及防止跑墨。福寿方的寿字载体上绘制用的白粉遇水脱落,用2%-5%的骨胶加固2-3次。黑墨有大面积龟裂纹,清洗前敷化纤纸保护。边缘起层,糨糊水固定,防止纸绢分离。
(4)卸掉画心,红色纸绢不易用热水,会跑色。所以用冷水润湿画心四边。两小时后卸下画心,背纸,边框包纸平放收好。
(5)清洗时注意,福寿方使用的再加工红绢以及红纸都会掉色,所以在清洗这类文物时应使用凉水,而且水不易过大,否则会冲洗掉绢上绘有的纹饰涂料,更会让红色纸绢掉色、丢失鲜艳明亮的色彩。
(6)揭去托纸。
(7)补洞,注意洞口要剃出斜口。
(8)托裱时用与画心相近的红纸最好。
(9)福寿二字都有修补痕迹,木框后背纸也替换过,只留下原件上有文字记录的一块纸片,为了保留文物的原有信息,我们对这块有文字记录的纸张进行保留。
(10)花椒水清洗木框,修理变形木框,重物压实。
(11)托裱、方裁背纸、压条,将有文字记录的原件托在背纸上。
(12)按照原物顺序装裱福寿方。红纸包边、上背纸,最后上画心。
修复问题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
1.琴条、福寿方修复时发现有一些是原工原材料没有修复过,琴条与福寿方也有在解放初和八九十年代修复过的,修复时修复的情况有二种:一种是将旧裱件全部拆除换上当时的材料,另一种运用比较多,不拆原材料,拆下画心直接在画心后补两层纸,背纸如果有破口也直接刷纸覆盖,而木框也是用新材料盖住旧的破损的材料。如果是第一种方法我们就无法找到历史信息,如果是第二种,我们在修复时还可以发现原件和原材料,并且将这些代表当时艺术审美特色的材料或拼接还原、或保存为每件作品的附件和文物一同保留存放,为后人提供参考和范本供大家研究。
2.福寿方修复时发现所有的包边框红纸都是托好一层宣纸才使用的。因此,我们在以后修复时也应延续前人的方式。琴条材料保留与运用也是笔者本次与大家探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修复纸绢文物时,以往修复师们只注重画心与绫绢的复原,但是,笔者发现在颐和园晚清的琴条、福寿方、寿条、匾额等这类有框文物中,它们最初使用的原材料背纸统一是当时的再加工纸、大黄纸,将大黄纸用于木框后当背纸,有防蛀防霉的作用。修复工匠有的保留签条部分,有的上面覆一层高丽纸,只有一批没有修复过的还有历史原貌可寻。本次修复就将去掉大黄纸上面的覆盖物、托裱好后重新使用。原始纸张纤维已失去拉伸力度,但是用一层宣纸加一层高丽纸托裱加固后,既保留了历史原貌,又加固了覆背纸张的承载力度。
3.修复中在拆卸清洗木框时笔者发现了新的历史信息。琴条木框后出现上下两个铜槽眼儿,之前一直包在背纸里面,后来询问颐和园老木匠后得知:这种形式的铜槽,通常叫暗销子,分为上和下两个销眼,一般悬挂销子的物品处会对应着固定在墙上的卡扣,销子分大小眼儿,小眼儿处向上将销眼对准卡扣一推向下一拉就卡好固定了。四件琴条的覆背纸处寻找到签条上面书写当时挂件的位置与殿堂的名称。如果殿堂墙面没有大的修整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悬挂琴条原来的卡扣,并将琴条悬挂起来。由于背纸覆盖住了销子,后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木框上方钉上羊眼圈,方便悬挂。
福寿方悬挂与琴条不同,在木框后对角处有两个铜蛐蛐,使用绳子穿过铜蛐蛐挂在悬挂处的钉子上,调试绳子使福寿方找好平衡摆放端正即可。这些木框后的历史也是这次修复时发现的,也可为殿堂内檐悬挂文物的方式提供一些信息。
颐和园殿堂内檐纸绢文物,是民间没有出现的一种宫苑装裱形式。这种装裱形式通常只出现于皇家殿堂,不够大众,与其他社会上装裱形式存在很大差异,通常存在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等皇家内檐装饰书画中。这种宫苑式内檐装饰书画的系统修复还是比较少见的。笔者就此次修复颐和园内檐纸绢书画琴条、福寿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宫苑纸绢书画文物修复,除了修复画心,其余的带有历史文化信息的装饰装裱材料都要有附件,并作文字说明。
2.能够拼接、复原的装裱材料,是否可以按照纹饰拼接,局部使用。
3.悬挂书画的木框后面覆背纸,应该保留原物原材料的使用。将晚清覆背大黄纸尽量揭裱干净,托裱后仍作背纸使用。
4.发现琴条木框后的暗销子、福寿方木框后的铜蛐蛐的作用及使用悬挂方法。
总之,笔者此次修复就是想将这种宫苑特色的装裱及修复方法和大家分享,并为此类文物的修复提供修复方法,借鉴。
END
参考文献:
1.李湜:《同治、光绪朝如意馆》《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六期
2.《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字计档》胶片,光绪十六、十八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字计档》胶片,光绪十九、二十三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颐和园管理处编《颐和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
本文作者:颐和园博物馆 高晓茗 刘铁力
文章将发表于《颐和园》第十八辑
内容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