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唐代张打油而得名清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
李白杜甫曾互赠打油诗诗圣赠诗仙:“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诗是说李白千万不要迷恋炼丹术诗仙赠诗圣:“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以前作诗苦。
”此诗是在笑劝杜甫写诗不要太苦吟,为诗当洒脱些才是 唐女诗人李冶(字腾空)因诗友患疝气症,竟步晋陶渊明名句调侃戏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疝(山)气日夕加(佳)/肥(飞)鸟相与还”此虽系恶作剧,亦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和诗友间的亲密气氛,又十分生动。
宋苏轼晚年曾因政治失意感时忿世而写的一首题为《洗儿》的打油诗,云:“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全诗构思新巧,一气呵成,充满对仕途险恶、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特别令人击节的是诗中全用反语,诙谐处见真情,嬉笑中存哲理,可谓打油诗中之上品。
苏东坡父子三人同榜进士,其小妹也天资非凡,但模样不咋的——天生“锛儿头”——脑门儿特丰满突出,东坡诗讽她:“莲步未离香阁内/额头已到画堂前”才思敏捷的苏小妹亦不甘示弱,盯着兄长的大长脸出口成章:“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始流到嘴边。
” 据称朱元璋在他登基那天的清晨,吟了一首题为《金鸡报晓》的打油诗诗曰:“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当朱元璋吟出前两句时,身边大臣们都在掩口葫芦而笑,而当朱皇帝后两句吟出,大臣们都不胜折服了。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人瑞,之所以易名圣叹,据说与一首打油诗有关:“天晚祭祀了/忽闻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此诗嘲笑一次文庙祭祀中平日温文尔雅的秀才、监生哄抢祭品的情景,作者大发感慨。
“圣叹”者,孔子为之叹息也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不悦,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个个都是贼”,事主愕然,又怒;纪又续终句:“偷来幡桃敬母亲”,众皆释然。
近现代传有一佚名作是讽刺张勋复辟的,亦称精采:“鼠窃狗偷复辟狂/紫禁城里摆战场/朝珠莽服才著体/眨眼一枕梦黄粱” 夏明翰烈士的一首打油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贪婪、无耻、凶残、昏聩的军阀丑态:“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拍马吹牛/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磕头。
” 鲁迅先生早年嘲讽冒充孙中山信徒又心怀鬼胎的国民党右派官僚的一首打油诗很有趣:“大家去谔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抗战初期,重庆北碚上演大型历史剧《屈原》,剧作者大文豪风流才子郭沫若应邀欣然前往,怀抱为婵娟准备的一个道具——大瓷瓶,途中遇雨,遂有一首打油:“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敢是热情惊大士/梅霖惠洒北碚苔。
”此诗既出,梨园无不称好 现代诗人、学者胡适爱作打油诗是出了名的,朋友称他是“榨(油)机”一日,诗人造访友人杨杏佛不遇,无聊枯坐间忽发诗兴,留下一首打油诗《致杨大鼻子》:“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囱/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
”诗人留美期间,尚犹拿老外开涮,其《纽约杂诗. 新妇女》云:“头上金丝发/一根都不留/无非争口气/不是出风头/生育当裁制/家庭要自由/头衔‘新妇女’/别样也风流” 大师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有关于“旧瓶新酒”一词的考订,受到时人一首油诗的讽刺:“先生考据擅专场/马可福音第二章/原是旧皮囊一个/难将新酒此中装。
”“旧瓶新酒”为西洋古谚,胡适考证其出处在“马可福音第二章”,认为“犹太人用羊皮装新酒,而不是用什么玻璃瓶的”学者审慎,何讥之有? 据载,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调侃剀切、诙谐幽默,往往暗含讥讽,风趣逗人,不失为诗歌园地中一枝喜人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