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回合”二字,出自古代车站。交战双方战士驾车冲锋,由远及近发起攻击,是为一“合”。双方车辆驰远后,回马再战,是为一“回”。若有一方战力不济,一合之后,不在回马,而是驾车逃跑,则为战败。
图一:秦兵马俑战车及车士位置复原图(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详解一:据《司马法》载: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参考图二)甲士三人的分工是,中间的为“御”,负责驾驶战车左边为“射”,负责远程攻击。
右边为“车右”,是勇力当但,执戈盾,负责近战防御三人之中,以“左”为尊其中“射"和“御”,属于六艺的教学范畴“礼、乐、射、御、书、数”在西周,这都是贵族教育课程
图二:春秋时期车战鱼丽阵形图(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在常规战争中,甲士三人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国君好勇斗狠,亲自披甲上阵为了保护最高首领,“御”在左侧驾车,这需要更好的本领“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了。
故此《左传》中很多战争,同将三人都载入史册例如:《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泾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再如:《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而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前,史书里面只是记载“武王灭商战车300乘”、“城濮之战晋国战车700乘”等,一乘战车就是一个作战单元。
跟着车后面跑的徒兵,都是国人身份,奴隶是没有资格打仗的后来骑兵以其灵活机动性取代了车战,形成了骑步配合的作战单元
图三:前掌大M41车马坑图(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详解二依照《周礼》,交战双方下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以及参战人数,为了防止撞车,交战双方的车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各自走各自的“辙”痕曹刿曾据“视其辙乱”判断齐师打败。
将军下达作战命令后,战车开始交战,百步左右双方互“射”,战车逼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如此便是一“合”,近代日语中,还是采用“合战”的说法,比如“源平合战”古代的战争¥32.7购买双方战车擦肩而过,由于是冲杀过来的,战车回继续驰远一段距离。
如果认为还能再战,则勒马回缰,掉过头来,准备第二“合”,而掉后的这个过程,就是“回”《左传》里面也记载了些败绩比如:《桓公三年》晋国武公跟翼侯作战,翼侯逃跑,结果“骖絓乃止”,也就是说再逃跑的途中,最边上的那匹马被挂在树上了,没跑成被活捉了去。
漫谈国学: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漫谈国学:传统学问的入门功夫漫谈国学:国学是如何分门别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