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国覆亡并不是外敌入侵导致的,而是统治集团内部腐败不堪导致的,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内因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北宋徽宗皇帝已经够昏了,但接替他帝位的钦宗皇帝赵桓在昏聩方面绝不比徽宗皇帝逊色,如此一来,奸臣就又有了极大的市场和空间了,昏君足够昏聩,奸臣足够奸邪,这就是北宋亡国的警示!
公元1125年底,金军右路大军统帅完颜宗望率5万大军进攻大宋,兵临汴京城下。起初,即位不久的钦宗皇帝赵桓在百官之首太宰李邦彦的蛊惑下,准备学避安史之乱的唐玄宗西巡。被誓死抗金的李纲劝阻,放弃了西巡的打算。
正当李纲殚精竭虑为抵抗金军谋划的时候,太宰李邦彦又怂恿钦宗皇帝赵桓同金军议和。其时,各地涌来勤王的兵马已经陆续来到汴京城外,包括战斗力较强的隶属于种师道和姚平仲的西北兵,而且城内禁军和老百姓都愿意跟随李纲誓死守城。
但昏聩又无能的赵桓早已被金军吓破了胆,真的担心一旦城破,自己落入完颜宗望手里必然死无全尸,被李邦彦连吓带哄地就同意了议和,还派出少宰张邦昌和康王赵构前往金军具体落实议和事项。
李纲再次面见赵桓,在李纲的百般劝谏之下,赵桓终于允许西北兵在汴京城附近扎营,并宣种师道和姚平仲入城朝见,与李邦彦和李纲一同商议是和是战。年近六旬的种师道是当时名将,在民间也极有威信。三十出头的姚平仲出身将门世家,是熙河经略使姚古之子。
当赵桓听说种师道此番只带了三千马军、五千步军前来,心里马上懊恼不已,这一点兵马够干啥呢?当即后悔没有听从李邦彦的话,现在让西北兵靠近汴京城,只怕已经惹恼了金人,给议和之事又增添了不少麻烦。
当赵桓又听种师道解释说,他是听闻金军兵临城下,当即率先锋军先赶来京城。他的弟弟另率5万大军随后就跟进,10天内可以赶到,赵桓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一旁的姚平仲似乎早就按捺不住要向赵桓表忠心,他说他也是先带了五千马军、八千步军前来,他的父亲率领6万大军也能在10日内赶到。
种师道和姚平仲的话让赵桓面色缓和多了,这才慢慢放下了心。种师道这时开始质问身为太宰的李邦彦,为何要怂恿皇帝与金人议和?种师道说,汴京城墙高池宽,坚固为天下之最,足以拒敌;况且京城有十几万禁军、数十万户百姓,金人要想破城,非要有百万大兵不可。
李邦彦做贼心虚,就以自己是一介书生、不懂兵战之事为由推卸责任。种师道又说,宰相既是书生,也当熟读史书,难道还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守城的吗?一句话把李邦彦说得张口结舌,无以应答。
种师道又质问李邦彦,金军既至,为何不坚壁清野?为何还没看到敌人踪影,就下令关闭城门,使得城外百姓不得入内,外库粮草也置之不理,全都落入了金军之手?李邦彦被种师道质问搞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赵桓体贴李邦彦,为他解围,岔开话题,问种师道当下该怎么办?种师道很兴奋地告诉赵桓,请皇上先下诏明示与金人决战之心,鼓舞士气。我们上城据守,使金军不敢轻举妄动。等到西北大兵赶到,分道抄袭金军后路,断其粮道,金军必然不战自乱,非退兵不可!我军再随后四面掩杀,就可以一举破敌了!
听了种师道的话,李邦彦先急了,他心想,如果皇上真的下诏与金军决战,李纲等人的势力必然大增,朝堂之上,只怕难有我的立足之地了!想到这里,李邦彦赶紧以“若与金军决战,金人必定会加害康王赵构”为由劝阻赵桓。这就是奸臣,当国家大事与个人私利二者冲突时,奸臣永远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私利!
赵桓心想,若是公然下诏与金军决战,万一败了,不是连议和之路也给断了?到时候打又打不赢,议和又不能,那我的身家性命还不是没有着落了?正当赵桓胡思乱想时,姚平仲突然大喊,要皇上允许他今晚突袭敌营,生擒完颜宗望,迎回康王!
原来,在山西,种师道和姚平仲两家都是山西巨族,十几年来,种家一直在姚家之上,压得姚家难有出头之日。眼下,如果皇上听从种师道的安排必定可以大胜金军,那功劳就全是种师道的了,姚家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所以,他这时候必须要跳出来抢夺立功的机会!
李邦彦是不折不扣的奸臣,而像姚平仲这样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其实也是不折不扣的奸臣行为啊!和种师道的方案比起来,姚平仲的方案更让赵桓感兴趣,于是,病急乱投医又急于求成的赵桓居然不顾种师道的劝阻而同意了姚平仲的方案。
种师道是名将,认为金军明知我西北兵到了,必然会严加防范,这时候突袭,恐难取胜。李纲自然也知道种师道的方案才是制胜之道,但他担心夜长梦多,干脆就趁皇上现在有决战之意冒一次险,听姚平仲的,不然皇上又要和金人议和了,所以,他也选择了接受姚平仲的方案。
得到赵桓授权后,姚平仲兴奋得心都快跳出来,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此战的美好结局——他姚平仲一战成名、威震天下,姚家终于可以出头了!却没料到,结局果然如种师道所预言的那样,金军早有防范,宋军夜袭大败而归,姚平仲连夜就逃回西北。
赵桓得知宋军大败的消息面如死灰,呆若木鸡。李纲和种师道站在赵桓的御案前神色黯然,唯独李邦彦心头暗喜,事情终究还是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了,于是,李邦彦朝李纲和种师道厉声喝问,都是你们妄言主战,导致我军大败,误国误民,罪不容赦!这时候的李邦彦来劲了,神气了,满是幸灾乐祸的样子,这就是典型的奸臣的嘴脸。
赵桓自从获悉姚平仲大败而逃的消息,就感觉好像末日要来了,惶惶不可终日。李纲恳求皇上不要因为一战失利就转而放弃抗敌,因为汴京城池坚固,金军就算来攻城也难以得逞。种师道更是直言提出今晚出兵奇袭金军大营,必能大获全胜,至少也能扰得金军不得安宁。此后,每晚都可以派出十数路奇兵袭扰敌营,不出十几日,金军必将退兵。
李邦彦听了大怒,怒斥种师道,你等还敢言战,莫非要使我大宋军民尽丧敌手,方才甘心?李纲一听这话就来气,应道,昨晚之败,大宋军卒伤亡数千,宰相为何如此轻视我大宋军卒,竟然说我大宋军卒会尽丧敌手?赵桓有气无力地摆摆手制止了双方的争吵。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太监报说金国使者刘彦宗已到城门外,要求见皇上。
李纲要皇上驱逐金国使者,而李邦彦却要皇上立即召见金国使者。最终,昏聩无能的赵桓还是听从了李邦彦的,他示意李纲和种师道退下,就和李邦彦迫不及待地接待了金国使者刘彦宗。因为赵桓一直担心宋军打败会断了议和之路,眼下金国使者来访,这就意味着议和有希望,自然心中暗喜。昏君永远和奸臣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永远都觉得奸臣才是和他最贴心的人。
刘彦宗是降金的辽国汉人将军,在完颜宗望等金军主帅面前卑躬屈膝,但此番作为金国使者出使大宋,却摆足了谱,甚至对钦宗皇帝赵桓都颐指气使、呼来喝去的,而赵桓在刘彦宗面前则战战兢兢、畏畏缩缩,甚至被刘彦宗一番话吓得浑身发抖。赵桓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昏聩无能,鼠目寸光、胆小如鼠,哪有半点大宋皇帝的气派?
送走刘彦宗,李邦彦就怂恿赵桓杀李纲,赵桓忌惮的也只不过是怕杀了李纲会激起城中军民哗变;再者,万一金人要强攻汴京,也只有李纲敢领兵迎敌。所以,赵桓暂时还没有杀李纲的打算。两人商量之后,赵桓决定由李邦彦携带重礼去讨好刘彦宗,以早日促成议和。此话正中李邦彦下怀,他正可趁此机会巴结刘彦宗,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赵桓又问李邦彦,金人索要金银太多,朝廷眼下无法凑齐,怎么办?李邦彦说,金国使者交代,大宋可以不必一次交齐金银,现在有多少就先送多少去金营,这样才可以获得金人的信任。不足的数目,日后再补齐。赵桓觉得事情还算圆满,关键是金人还挺通情达理的,于是心满意足了。
金人怀疑康王赵构是将门子弟假冒亲王,要另送一个亲王去金营做人质而把康王换回。赵桓不忘交代李邦彦,就把当年差点夺了他太子之位的肃王赵枢送去金营替换康王做人质。在这种小事情上,赵桓却又如此“聪明”,懂得抓住一切时机公报私仇,这样的人做了皇帝,不成昏君才怪!此时的北宋,君足够昏,臣足够奸,亡国的气息已经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