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会飞到中国吗?

admin 2023-09-29 12:18:48 浏览量:0
问题描述:
最佳经验
内容来源:http://www.xxyiy.cn/news/show-18237.html

2020年的魔幻开年,除了疫情还有非洲的这场蝗灾。

对于这场蝗灾,大家都知道规模很大,但是其他认知却很模糊。

比如这群蝗虫到底是从非洲哪儿飞来的?为什么感觉来得很突然?数量到底是3600亿还是4000亿又或是其他亿?

甚至同在2月17日当天,这边印度政府说蝗灾已经结束了,那边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报告说,20多个国家受到蝗灾影响,现在形势仍然很严峻啊

也有很多人担心,如果蝗虫已经到了印巴,那不是离中国就“一步之遥”吗?但这“一步”究竟跨的过来吗

1.

蝗灾会波及中国吗?

其实,这次蝗灾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事儿,事情要从2018年的两场气旋风暴开始说起。

2018年5月,气旋风暴“梅库纳”给阿拉伯半岛带来大范围降雨,使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带出现季节性湖泊,高温湿热的环境促进了植物的生长,适宜的环境让沙漠蝗虫得到了第一波大量繁殖。

2018年10月,另一场气旋风暴“卢班”再次袭击阿拉伯半岛,沙漠蝗虫再次繁殖。

据统计,从18年6月到19年3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增长了8000倍

爆发式增长的沙漠蝗虫把当地的“食物”吃光后,开始随着风势跨大洲寻找食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截止1月蝗灾影响地

这波沙漠蝗虫的迁徙分为“三步走”。

2019年1月,蝗虫群蔓延至也门、沙特阿拉伯以及伊朗的西南部。

2019年夏季,也门的蝗虫群随着西南季风向南跨越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也就是非洲之角

2019年12月底,伊朗的蝗虫群随着冬季北印度洋的东北季风入境巴基斯坦和印度;而非洲之角的蝗虫群则继续南下,入侵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地。

(简单易懂的图示如下)

发展了这么久后,在前段时间突然被国内的各类媒体关注并报道。

印度政府17日宣布,蝗灾已经结束了,但这波蝗虫是被消灭了还是飞走了,我们谁也不知道……

同时,印度政府继续发出预警“6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蝗灾”。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21日表示:“这一波蝗虫产下的卵正不断发育,形势依然严峻……如果未来印度洋地区的气旋持续异常,降水增加的话,非洲之角还将遭遇更多蝗灾。”

但其实,无论蝗灾是否还在肆虐,进入中国的可能性都极低。

有人抢答,“我知道,中国人可以给吃干净!

……当然不是这个原因,其实非洲朋友已经在吃了,不还是没用。如果能吃光,世界上早就没有蝗灾存在了。

无法进入中国的原因,首先是地理环境因素。

中印巴的边境线上是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人力翻越都困难,何况是蝗虫。

其次,跟本次蝗灾的品种也有关。

中国的蝗灾最常见的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他们还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别称,就是蚂蚱

东亚飞蝗

而本次蝗灾的品种是沙漠蝗,我国并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也不完全具备沙漠蝗的生存条件。而且在史料中,我国也没有过因沙漠蝗引起的蝗灾记载。

沙漠蝗

但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不能断言这波蝗灾百分之百不会波及到中国。

虽然有山脉阻挡,但是沙漠蝗随着季风非要绕路到缅甸等国飞进云南,在理论上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但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飞进来了,沙漠蝗也“适应”不了云南的气候

沙漠蝗大量繁殖的条件是先湿后干

虽然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它的繁衍,但是产卵着床和生活习性都更喜欢干旱地区,当然是适应不了“河川纵横”的云南。

既然到不了中国,我就放心下来开始思考更深度的问题了。

比如,其他昆虫和动物也有适合繁衍的环境,为什么只有蝗虫如此“狂暴”?

2.

为什么会形成蝗灾?

这就要从蝗虫的一个神奇特性说起了。

其实,“一般形态”下的蝗虫是喜欢独居的,独居的蝗虫胆小、温顺且吃素,身体颜色也是绿色的。

但是蝗虫的后腿上有一个“变身开关”,一旦被触碰,就会性情大变,喜欢群居,身体也会变成黑色或棕色。

所以,当某个地区的环境非常适合蝗虫繁衍时,在一定范围内的蝗虫密度会越来越高,彼此之间越来越“挤”,就会相互触碰后腿,开始逐渐集结成群,最终数量以几何式爆炸增长。

这是什么神奇的原理?又为什么偏偏是后腿?

根据2009年1月30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英国牛津与剑桥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沙漠蝗虫从互相嫌避到彼此吸引,是受脑中的常见化学物质5-羟色胺的影响。

触碰后腿会对蝗虫形成生理刺激,并激发蝗虫大脑中的5-羟色胺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并改变习性。

另一个形成蝗灾的原因,就是适合蝗虫繁衍的气候环境。

以中国为例,我国蝗灾的主要品种—飞蝗与沙漠蝗习性不同,喜欢在微微湿润的裸露土壤上产卵

蝗虫产卵

中国有句古话“大旱之后必有蝗灾”,但是并不是越干旱蝗虫越喜欢,它们喜欢的是原本湿润的地方变干旱。

“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蝗虫喜欢的草料多生长在这样的地方,而大旱后,河边、湖滨、浅海滩涂等地土壤裸露,成为飞蝗的最佳产卵场所。

黄河滩涂

总结来说,最容易滋生飞蝗的气候条件是:年平均气温12度左右,年降雨量在400~ 900 毫米之间。

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就符合这一气候条件。

位于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都是中国蝗灾高发区。

而位于海河流域(华北)和淮河流域(华东)山西、江苏、安徽、湖北、陕西5省的部分地区,也是蝗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山东微山湖的湖滩泛水地,历来是滋生飞蝗的场所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第一次有记载的蝗灾发生在公元前700多年(春秋时期)的山东,到建国前的2600多年时间里,共发生过800多次蝗灾,基本上2-3年就会发生一次。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蝗灾对人民生活是毁灭性的打击,而我国劳动人民也和蝗灾斗智斗勇了几千年。

人工捕打技术从唐朝开始推广,针对不同形态的蝗虫有不同的技巧方法,比如篝火诱杀、开沟陷杀、器具捕打、掘除蝗卵等等,但是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依靠人力,效率很低,无法根除蝗害。

但现在,我们却很少在国内听到发生蝗灾的新闻了,这背后是一代代农业人的努力和智慧。

3.

中国:治蝗也要有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蝗虫治理就非常重视,各蝗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治蝗指挥部,除了传统的撒药和机械方法,还从更“治本”的生态环境入手。

蝗虫群的壮大从繁衍开始,那么我们就从虫卵开始消灭。

蝗虫喜欢在干旱后没有植被的裸露土地上产卵,我们就改造蝗虫重灾区的生态,比如兴修水利控制旱涝,然后种植植被,减少裸露土地

蝗虫以吃粮食为生,但是却不爱吃绿豆、豌豆、豇豆、茼麻、芝麻、薯芋等等,那我们就在蝗区种这些蝗虫不爱吃的

其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生物防治法

虽然说人吃蝗虫不管用,但是动物吃管用。比如最近因为非洲蝗灾而在网络上火起来的这部纪录片《牧鸡治蝗》。

2001年,河北草原发生蝗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三千万元。

为了减少化学药物对土壤的伤害,河北牧民们养了70万只鸡,专门应对蝗灾。

这些鸡从小接受训练,听到哨声就会跟着牧民的拖拉机跑

于是草原上就出现了拖拉机拉着牧鸡房在前面慢慢走,“战斗鸡”跟在拖拉机后面边溜达边吃蝗虫的场景,真·全军出鸡

“治蝗”任务完成后,吃了三个月蝗虫的珍珠鸡们就被送到了屠宰场……

要知道,蝗虫可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75%的高营养饲料,所以这些珍珠鸡们一个个肉质肥美。

这种方法成本低,鸡苗是国家给的,饲料也是现成的,养肥了再一卖,既能有效治蝗,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就是“委屈”鸡了……

无独有偶,80年代,在新疆蝗虫易生区,每年5-7月人们就开始人工筑巢吸引喜食蝗虫的粉红椋鸟迁飞到新疆繁育后代,成为当地灭蝗主力军。

鸡可以,鸟可以,那鸭也不能落后了。

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从浙江紧急空运了三万“鸭子大军”来到新疆草原,消灭了100万亩草原上覆盖的蝗虫。

真是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了。

所以放宽心,不用着急屯米屯面,蝗虫不会抢到你那一口粮的,也别想着炸蚂蚱串有多香了,专业的事儿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做。

你就安心在家躺着吧,毕竟自己的人生就有太多操心事儿了,不是吗?

资料来源:

《民国时期药械治蝗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赵艳萍、倪根金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郑云飞

《中国昆虫学史》周尧

纪录片《牧鸡治蝗》CCTV军事农业频道

今日知识点

1、非洲蝗灾

本次蝗灾因2018年5月和10月的两场气旋风暴,开始从阿拉伯半岛发展,逐渐蔓延至西非、东非、西亚、南亚20多个国家。

2、蝗虫品种

本次蝗灾主要品种为沙漠蝗,适宜的繁殖条件是先湿热后干旱;中国蝗灾的主要品种为飞蝗,适宜的繁殖条件是干旱后的河湖滩地。

3、蝗虫的特性

蝗虫喜欢独居,但是被触碰后腿后,会刺激蝗虫大脑分泌5-羟色胺,并改变习性,喜欢群居。

4、中国蝗灾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从春秋时期第一次记载到建国前,共发生800多次蝗灾。

5、中国蝗区

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因为气候和降雨量条件,是蝗灾高发区。

例如,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位于华北、华东的陕西、江苏、安徽、湖北、陕西五省部分地区。

·  THE END ·

撰文 | 苏淼

策划 | 苏淼

运营 | 苏淼

看完有啥想说的? 

快去留言吧 

咦,这篇没看过 

宅家一个月后,有人破产了

戳戳看

sdfsdf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