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是一篇有关古法造纸的艺术散文,之所以说艺术散文,源于它的内核,它是一篇有关浙江富阳元书纸的命运抒写它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包含造纸的原材料,造纸工艺叙事,它还包括造纸人的命运,以及凝筑着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的叙事。
而命运和精神两个维度的抒写,构筑成古法造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图腾,形成了本篇散文厚实的底蕴全文分成六小节,前四节抒写的内容聚焦造纸原材料造纸工艺,后两节聚焦写造纸人的多舛的命运,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古法造纸传人朱中华,《纸上》描绘的一切,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在第一节里,主要讲述古法造纸的悠久历史,以及这种手工造纸元书纸的价值所在,元书纸原材料是毛竹,在这种古法造纸造出的纸上写字,笔墨不易渗漏且纸张不易变质发黄,保存期长,重要典籍像《四库全书》就是采用这种古法造纸的元书纸。
作者描写朱中华在翻阅《四库全书》的几个细节里,就饱蘸笔墨,写出了这位造纸传人怀揣的理想和抱负,而首节里提及的72道工艺,也预示元书纸古法造纸恢宏大幕即将拉开第二节里,作者把竹和砍竹人紧密捆绑在一起,逐渐注入她情感浓郁的描绘,她用典籍《天工开物》引出元书纸古法造纸的砍竹场景,再把艰难困苦的毛竹原材料砍伐的过程,通过朱中华的亲身经历体现出来。
在茂竹修林里,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选竹砍竹,这注定元书纸的诞生,要历经淬火的过程,而朱中华砥砺心智,痴心造纸的神圣与庄严,也在此节里得以彰显朱中华十二岁时,父亲触电身亡,十六岁与双胞胎弟弟一起跟着他二伯学徒学习古法造纸,十九岁,他造出自己的第一张纸,这意味着,他的命运从此和元书纸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而元书纸的家族传承性,也从本小结得以体现。
第三节里,朱中华的侄子朱起航进入叙事中心,由他引出造纸中蒸煮环节的艰辛同时把朱中华差点夭折的造纸事业的插曲,做了花絮式描写而此节关于一位兰溪人扶危助困,令朱中华涉险过关的内容,无疑让古法造纸的意义,提升到民间艺术艰难跋涉的维度,提升到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
对于朱中华痴心造纸,作者在《酿一坛酒》一节里,也出神入化地做了形象类比他的虔诚,他和造纸历经的多舛的命运,此刻发酵,凸现出超越时空的意义第四节《水在滴》,可以说是全篇的高潮作者通过捞纸,晒纸环节的描述,把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写出了民间艺术审美层面的高度。
她写出了民间工匠怀揣的对于造纸的虔诚与敬畏,写出了这群古法造纸的工匠孜孜以求,把古法造纸传承视作一种颠扑不破的信仰作者用象征法,写到两种水滴声,其中第一种“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鲜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
她写第二种水滴声“流水声,像婴儿的呼吸那么细弱,又像婴儿的哭声那么清亮”两种声音,写出了造纸的魂魄,写出了这种古法造纸这种民间艺术的历史厚重感,也同时写出了工匠精神的精魂从第五节开始,作者笔触聚焦于造纸的工匠本人,写他们间自然纯朴的爱情,写朱中华与爱人在捞纸晒纸中心有灵犀的默契。
写出了时代变迁,逐渐没落的手工造纸,曾给夫妻二人带来的精神困惑与心理层面的悲凉本节里涉及的造纸工艺,诸如烘纸揭纸,也写得细腻如丝,神采飞扬,具有很强的在场感而第六节《纸孩子》,则让人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般的凄苦。
作者以朱起航为例,写古法造纸传人的艰辛,写朱起航父母由于巨大的生活压力,而无力照顾儿子的那种无奈,写朱起航像一张纸一样轻飘的幼年生活对于面临的古法造纸的发展困境,朱中华与他的亲弟弟咬紧牙关,像保护自己性命一样,保护元书纸古法造纸术的传承,这种无奈与窘迫,令人读出一种民间艺术艰难生存与发展的悲壮感。
《纸上》,饱含作者的激情与隐忍,在文本里,她有为古法造纸鼓与呼的激情,也有饱蘸笔墨,精雕细刻,耐心叙述古法造纸前世今生的隐忍在她细腻而又富有大局观的视野下,条分缕析,精心布局,面对厚重历史,以一种沉稳大气,不失辞采飞扬的笔触,撰写了一部斑斓多姿的元书纸古法造纸的史诗。
而作者精巧的构思,文采斐然的叙事,让人与物的命运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也展现出富阳元书纸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质她情真意切,用素描加写意的笔法,给读者描绘出有关元书纸一系列民间艺术的精彩画面,给人印象深刻,她深刻洞察,精准描绘出的那种倔强执拗赤诚的工匠精神,更是令人击节称叹。
作者简介:鲁侠客,本名:田浩然,曾在《人民日报》《草堂》《星星》《诗潮》《四川文学》《创作平谭》等报刊发表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